影片《八角笼中》讲述了封闭贫穷的大泷山区里,主人公倾注心血把当地无人照料的穷孩子培养成才,帮他们探寻人生出路的故事。片中大泷山的原型即四川的大凉山,内容则取材于2017年轰动全国的凉山“格斗孤儿”事件。
如果没有《八角笼中》,人们只能从新闻或网络上知晓大凉山的些许传闻,感觉它遥远而又神秘,仿佛被人遗忘的世外桃源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其实,除了像片中演的那样环境恶劣、封闭贫穷外,大凉山还是一个风景优美且有着神秘风俗的地方,是众多驴友眼中“被严重低估的旅游宝地”。
横断山脉是我国最长、最宽且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,因“横断东西方交通”而得名。其东列的主山脉大雪山,是由海拔超过4000米的群山组成。1935年6月起,红军先后翻越了大雪山所在的夹金山、小雪山、玉龙等多座雪山。
大雪山东南方有一黄绿相间的分支山脉(简称“支脉”),因气候严寒,人称“凉山”。凉山中间横卧着一座海拔近4000米的山脉,名叫黄茅埂。以前人们把黄茅埂东北边的群山称为小凉山,西南边的群山称为大凉山。近年来,随着行政区域的不断划分,大、小凉山之分存在争议,更多人倾向于把大、小凉山统称为“大凉山”(见《四川省情(1949-1981)》)。
大凉山紧挨成都平原,位于四川盆地和云南中部的高原之间,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高寒山区。
其地表的石灰岩、变质岩等岩石经过多年侵蚀,形成特殊的地貌。主要表现有二。一是地貌类型较多,包括平原、盆地、丘陵、山地、高原、峡谷等;二是地势崎岖,属于复杂的背斜式褶皱山地。褶皱山地是指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,由于岩层变形产生的波状弯曲山地。
顾名思义,学界把大凉山这种地面高低落差几百米,给人感觉起伏和缓的神秘地貌叫做“凉山山原”,意即山地和高原的结合。
山高且多是大凉山地貌的主要特色。大凉山延绵南北,长达几百千米,超过海拔4000米的山脉有20多座,比如小相岭、大风顶和螺髻山等。山与山之间构成的地理屏障,当地人“对面能听声,相见需数日”,交通极不方便。
复杂多变的地貌是制约人类生活的主要因素。大凉山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(简称“凉山州”或“凉山”),位于四川省的西南部,首府是西昌市。市里建有被誉为“中国休斯顿”的西昌发射中心。中心先后承担“嫦娥”一、二、三号的发射升空。
因山高地险,凉山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、封闭的地理单位。这里住着200多万彝族人,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。受自然环境、文化差异、社会结构等因素影响,长期以来彝族人过着贫困、艰苦的生活。正如《八角笼中》所演,2020年以前,当地的村寨不通路,土壤贫瘠一年只能种一季粮食;村民以煮土豆为主食,很少吃肉,孩子五六岁就要照看弟弟妹妹或到田间劳作。
更有甚者,位于凉山州昭觉县古里镇的阿土列尔村,2021年改名悬崖村,全村1700人进出村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,越过数百步的藤梯。这条路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山路。
独特神秘的地形地貌,偏远封闭的地理位置,使得大凉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优美绝伦的景致,并保持着新时代最需要的“绿水青山”。
大凉山的美,美在山水。山的代表是位于西昌市南30公里远的螺髻山,因山峰像少女头上的青螺发髻而得名。此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古冰川刻槽遗址,号称我国山地中保持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天然博物馆。山上不但有雄奇壮观的冰川角峰、刃脊,还有五彩缤纷的冰川湖泊,以及被誉为“水帘洞”的大槽河温泉瀑布等。
水的代表是位于川滇边界的泸沽湖。此湖是我国第三大深水湖泊,名字更多和云南丽江的旅游宣传合在一起,从而广为人知。位于西昌市盐源县的泸沽湖清透如宝石,水下透明度达12米。每年夏秋季,湖面满是“水性杨花”,仙气十足,非常惊艳。
大凉山的美,美在神秘的风俗。与世隔绝的大凉山里住着8000多个摩梭人。摩梭族是中国南方一个独特的民族,纳西族的一个分支,其居住地被称为“美丽的东方女儿国”。和其他地方的摩梭人一样,生活在大凉山腹地的摩梭人不但沿袭着“母系大家庭”和“走婚”等原始习俗,部分族人还保持着罕见的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。这些习俗让当地人变得更加团结,有更 高的社会信任度。
彝族火把节是大凉山最神秘的风俗活动。彝族先民用火来驱虫辟邪、期盼丰收,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,逐渐演变成彝族传统节日中最古老、最盛大的节日。
从汉朝起,火把节沿袭一千多年,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开始,历时三天。期间,白天举行独具特色的选美、摔跤、斗牛、赛马、射箭等民俗活动,晚上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,蔚为壮观。明朝状元杨慎(央视版《三国演义》片头曲《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》的词作者)夜宿大凉山泸沽湖边时恰逢火把节,便挥毫写下名句“谁把夜空敲粉碎,满天星头落人间”,流传至今。
燃烧的火苗把大凉山照得火红通亮。身着彝族传统服饰的长者,吟诵着古老的取火经,蓝天白云下,悠扬的旋律响彻山间。打着黄伞,身着百褶裙的彝家姑娘迈着轻盈的舞步,在绿色的草坪上围成一圈又一圈。她们用美丽活泼诠释了《八角笼中》的原型所在地大凉山的神秘和不俗!
作者:魏德勇 广东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
责编:咕噜